上周,“长江口二号”古船正式开始打捞,它是我国水下考古发现体量最大、保存最为完整、船载文物数量巨大的木质沉船。古船目前正沉睡在上海崇明横沙的浅滩水下,有望在今年年底“破浪而出”。
初步的考古调查表明,“长江口二号”是一艘清同治年间的贸易商船,距今约160年,已探明的31个舱室中堆满了景德镇瓷器等奇珍异宝。
上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而“长江口二号”正是近代上海、东亚、乃至全世界贸易的实物见证。打捞工作采用了前所未有的“弧形梁非接触文物整体打捞技术”,是全球最为领先的高科技水下考古方案。
随着考古打捞工作的开展,围绕着古船的种种谜题或许将逐一解开——“长江口二号”是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它为什么发生了倾覆?船舱中满载的文物价值几何?清代商船的周围为何有元代和越南瓷器?生活舱中住的又是谁……
目前“长江口二号”古船打捞的部分文物。©新华社发,上海市文物局供
在潜水和声纳技术的支持下,上世纪50年代,以考古学的方法研究沉船与文物的“水下考古学”出现于法国。不是“出土”是“出水”,水下考古作为考古的一个分支,虽然起步晚于现代考古学,但是也是无比重要的一部分,毕竟地球表面四分之三的面积都被海洋覆盖。
国境内外,已有大量优秀水下博物馆与公园对外或即将对外开放。有的只需搭乘电梯,在短短几秒钟内,便可下到海底深处;有的则需要佩戴装备进行潜水游览;有的则是通过复杂耗费高昂的打捞技术,将海底的神秘沉船,打捞至陆地展示。
除了“长江口二号”,我国还有什么古船遗址?世界上著名的水下博物馆和公园怎样观展?本文将一一解答。
一、水下文化遗产极简史:从萌芽到发展
我国的水下遗产命名遵循这一个规律,前为地点,后为发现顺序。“长江口二号”之前,我国引起世界轰动的水下考古事件便是2007年,宋代古船“南海一号”的整体打捞。2009年,展示“南海一号”和海上丝绸之路史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对外开放,同年,长江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也正式开放。这两座博物馆的建成,标志着我国水下遗产展示进入了发展期。
而在2009年之前,中国水下遗产展示经历了漫长的萌芽期。其中,标志性事件是1974年中国海军对入侵西沙群岛的南越军队进行反击作战时,为宣示主权,当年国庆节在故宫开展的“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同一天广东省文化局举办的“中国南海诸岛之西沙群岛出土文物”展在广东省博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