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便在哪个购物平台搜“益生菌”,品牌就能多到让人挑花眼。既有江中、拜耳、辉瑞等药企,也有每日的菌、WonderLab、薄荷健康这样的新零售品牌,其成分和功效也大不相同。
电商平台益生菌产品的品牌、菌种、功效等信息 | 果壳硬科技制表
益生菌的风算是真正吹起来了。
一、什么是益生菌?
益生菌(Probiotics)一词最早在1953年由德国微生物学家沃纳·科勒(Werner Kollath)提出,来描述用于治疗营养不良的含菌补剂。
随着人们对益生菌的认识不断加深,益生菌的内涵外延也有所升级,2001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将“益生菌”明确定义为“当摄入足够数量时,对宿主产生健康益处的活性微生物。”
从这个概念上看,酵母菌、芽孢杆菌、丁酸梭菌、乳酸菌等细菌和真菌均属于益生菌的范畴。
但另一个问题随之而来。这些益生菌的保健功效大相径庭,效果的明确性也各有不同,学界还需要一个区分益生菌功效明确性的标准。
于是,世界肠胃病学组织在2011年发布了《益生菌证据等级全球概况汇总》[1],将益生菌功能的明确程度分为四类:
益生菌的功能明确程度分类
其中,功效最早得到验证的就是乳酸菌。作为最常见的益生菌,乳酸菌包括乳杆菌、片球菌、链球菌和双歧杆菌等18个属,它们广泛存在于动物的肠道和口腔中,能维持消化道的微生态平衡。
芽孢杆菌、丁酸梭菌等非乳酸益生菌,则人们长期以来的饮食习惯有关,如用于制作纳豆的芽孢杆菌被有抗菌作用且益于心脑血管健康。
另外,阿克曼氏菌、脆弱拟杆菌、柔嫩梭菌等被视为下一代益生菌,学界目前对它们的前期研究少,但一些证据显示,它们在调节人体的免疫、代谢等功能上作用重大。[2]
益生菌的作用固然广泛,但具体如何商业化还得看政策。
二、家大业大益生菌
原国家卫生部曾在2001年、2010年和2011年先后发布《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益生菌菌种名单》《可用于保健食品的真菌菌种名单》《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允许厂商将35个种及亚种益生菌用于食品。后虽进行过数次增补,但其中绝大部分为乳酸菌,少数为酵母菌和其它细菌、真菌。
也就是说,国内的益生菌产品和公司,也大多围绕乳酸菌进行商业化,这不奇怪,乳酸菌商业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1930年,乳酸菌就在日本被做成了饮料,是整个产业当之无愧的“长子”。
为了把乳酸菌以外的益生菌也利用起来,一些公司盯上创新药,这样就能绕过前述菌种名单,走试验临床审批的路子;另外,有公司将益生菌用于的动物和植物,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
两类公司就这样构成了益生菌产业下游的三个大类:消费品、药品和农业用品。
益生菌消费品
消费品是益生菌行业应用范围最广、产品占比最高的下游产品。此类益生菌产品主要以食品饮料为核心,可进一步分为如下三类:
发酵乳制品
发酵乳制品主要是有发酵乳和乳酸菌饮料,其中随处可见的酸奶就是最常见的发酵乳,而养乐多、伊利每益添等则属于乳酸菌饮料。
它们是益生菌行业份额最高的产品,也是国内益生菌产业重要的增长来源。天风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发酵乳制品的消费规模占国内益生菌整体市场的78.4%。其中,当年发酵乳市场超过800亿元人民币,而乳酸菌饮料也有近400亿元。[4]
益生菌补剂
药企和保健品公司推出的口服益生菌冻干片、冻干粉等,属于益生菌补剂。
如果说消费酸奶还只是为了满足口腹之欲,那购买益生菌更多的是一种健康投资,消费者看中的是它的“保健”功效。
在我国,各品牌益生菌补剂的执行标准为GB/T29602,属于固体饮料[5]。这意味着这些厂商同样要遵守《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市面上的益生菌补剂使用的菌种少则两种,多则十几种,但都属于乳酸菌类,一般以各种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为主。
另外,口腔益生菌和妇科益生菌的作用被证实,市面上也开始出现用于相应部位的益生菌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