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约为41.2万辆,同比增长1.4倍,环比下降18.5%。从新能源车渗透率来看,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16.6%,较去年同期(6.8%)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
在欧洲市场,德国、法国、英国、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七国电动车销量合计约为11.37万辆,同比增长30.5%,环比下滑46.4%。
虽然终端表现仍旧亮眼,但1月新能源车板块在资本市场遭遇回调。其中,特斯拉(TSLA)和比亚迪(002594.SZ)市值分别蒸发约1205.7亿美元和1202.89亿元(人民币,下同);理想汽车(02015.HK)和小鹏汽车(09868.HK)股价跌幅较高,分别为23.49%和32.90%。
业内分析认为,1月新能源车终端市场疲软以及在资本市场的回调,一方面是受到了中国及欧洲国家的新能源补贴退坡影响,另一方面则是资本市场对于高估值新能源板块的短暂回调,但新能源板块的中长期成长核心逻辑并没有破坏。未来5年,电动车行业或将处于快速成长期。
乘联会方面预测,2022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将在550万辆左右,实现70%左右高增长。
12家车企新能源车1月销量过万
今年1月,新能源车市销量环比去年年末有所回落。“受到去年年底集中交车的影响,1月上旬新能源车市场销量表现疲软,但第二、三周有明显回暖。总体来看,虽然国内仍然有疫情散发本土病例,尤其是集中于京津杭深等新能源车主销的特大城市,但相对温和的防疫举措,对居民出行和购车消费没有明显影响。”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渗透率为16.6%,较去年同期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自主品牌新能源车渗透率为31.4%,豪华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为10.2%,而主流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渗透率仅为2.5%。
乘联会方面表示,近期随着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和锂矿等基础资源价格剧烈上涨,新能源车企面临一定的成本压力。但新能源车的市场价格预计不会大幅度上涨,车企应有能力化解压力,新能源车在2022年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市场反馈看,用户对于新能源退坡后的价格变化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共识和预期。
分车型看,1月,新能源车市呈现出高端车型销量强势增长,中低端车型走势较强,市场“哑铃型”结构有所改善的态势。其中A00级电动车批发销量为10.5万辆,在纯电动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为32%;A0级电动车销量为5.1万辆;A级电动车在当月纯电动车整体销量中所占份额为22%;B级电动车销量环比12月下降14%,在当月纯电动车销量中占比为30%。
制表:每经记者 李硕
分品牌看,新能源车市场仍保持“百家争鸣”的局面。1月,共有12家车企新能源车月销突破万辆,较同期增长6家。其中,比亚迪以9.31万辆的成绩再夺冠军宝座;特斯拉中国则凭借5.98万辆的批发销量稳住亚军之位;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为4万辆;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广汽埃安、上汽乘用车、长城汽车、小鹏汽车、理想汽车、哪吒汽车则分列第四至第十一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全年销量超10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型共有6款,其中A00级车1款、A级车2款,B级车3款,分别来自上汽通用五菱、比亚迪和特斯拉。销量最高的单一车型为宏光MINIEV,年销量近40万辆,占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的11.9%,销量过10万辆的6款车型合计占比则为33.96%。如果换算至燃油车市场,这样的份额甚至超过了狭义批发销量排名前五的厂商(一汽大众、上汽通用、吉利汽车、上汽大众、长安汽车)之和。
分品牌看,新能源车市场持续“多点开花”局面,共有14家车企新能源车在2021年12月月销突破万辆。其中,比亚迪以9.33万辆的成绩蝉联榜首之位;特斯拉中国则凭借7.08万辆的批发销量保持第二;第三名上汽通用五菱的销量为6.04万辆;长城汽车、奇瑞汽车、吉利汽车、小鹏汽车、上汽乘用车、广汽埃安、理想汽车、一汽大众、蔚来汽车、长安汽车和合众汽车则分列第四至第十四的位置。
值得一提的是,造车新势力在2022年首月的表现同样喜人。除小鹏、理想、哪吒三家造车新势力月销破万辆外,蔚来、零跑两家新势力车企1月销量也均超过8000辆。
相较而言,主流合资品牌中“南北大众”的新能源车批发销量为1.37万辆,占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车总销量的59%,品牌电动化转型战略初见成效。上汽通用新能源车销量也在1月来到4249辆,而其他合资与豪华品牌在新能源车领域则仍待发力。
东莞证券分析认为,从大趋势上看,芯片供给持续改善,2022年整体车市有望实现稳增长,补库存趋势将得以延续。新年以来,新能源汽车利好政策频出,国家发改委等多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和《关于进一步提升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继续鼓励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市场2022年有望保持高增长势头,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有望加快发展。
新能源车出口势头依旧强势
1月,我国新能源车出口势头仍旧强势。乘联会数据显示,1月我国新能源乘用车出口5.2万辆,占当月乘用车出口总量的30%。
其中,1月新能源汽车出口突破万辆的车企只有特斯拉中国,出口量为4.05万辆,其他排名靠前的还有上汽乘用车(4814辆)和易捷特新能源汽车(4267辆)。
“全球电动车市场快速扩张,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提供了机遇。为实现减碳目标,欧洲多国政府加大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力度,中国产品也得到了欧洲消费者的认可,海外新能源汽车市场得到快速发展。”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本月特斯拉出口量突破4万辆,占总销量的67.7%,与上月批发出口销量占总销量比重不足1%形成鲜明对比。有分析认为,特斯拉内销与出口呈现出“季末保国内、平时供海外”的特征,即每个季度上半段生产的新车主要用于出口,下半段则会更多投放在本土市场。1月处于一季度上旬,因此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产量大部分投入到海外出口。
与新能源车销量保持“同频共振”的还有上游的动力电池产业链。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发布的数据,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共计16.2GWh,同比上升86.9%,环比下降38.3%。
其中,三元锂电池装车量为7.3GWh,同比上升35.2%,环比下降34.0%,在总装车量中的占比为45.06%;磷酸铁锂电池装车量为8.9GWh,继续维持对三元锂电池的优势地位,同比上升172.7%,环比下降41.0%,在总装车量中的占比为54.60%。
具体到动力电池供应商来看,1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别是宁德时代(300750.SZ)、比亚迪(002594.SZ)和中创新航。其中仅宁德时代一家的动力电池装机量就占据一半以上市场份额,不过其市占率较上月下滑5.4个百分点。
行业集中度方面,当月我国新能源车市场共计35家动力电池企业实现装车配套,较去年同期减少1家。排名前三、前五、前十的动力电池企业动力电池装车量占总装车量比例分别为78.6%、87.1%和94.8%,行业集中度继续保持上涨态势。
“整体来看,2022年动力电池产业的发展形势有望与去年类似,较大的转变在于增量将大幅提升。今年,产业面临的挑战可能来自两个方面:一是上游资源紧缺引发的原材料涨价,二是产业开展碳排放及碳足迹相关工作带来的挑战。”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马小利表示。
事实上,从去年开始,以电池级碳酸锂为首的锂盐价格迅速攀升让不少动力电池企业苦不堪言。今年伊始,这种情况不仅没有缓解,反而愈演愈烈。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碳酸锂价格累计涨幅已经达43%。
东方证券分析认为,随着动力电池新产能投放,预计核心材料价格将趋稳甚至回落,未来一段时间内电池端的整体成本将出现下降,而下游价格上涨趋势非常确定,随着电池毛利率提升叠加规模效应带来费用率下降,电池环节迎来盈利拐点。
欧美新能源车出现环比下滑
与国内新能源车市表现相似,欧、美新能源车市场销量也表现出同比增长、环比下滑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1月,德国、法国、英国、挪威、瑞典、意大利、西班牙七国电动车销量合计11.37万辆,同比增长30.5%,环比下滑46.4%。
值得注意的是,1月,瑞典、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电动车渗透率分别为52.8%、20.4%、17.7%、8.4%和21.6%,较上月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
尽管1月欧洲多国渗透率出现下滑,但仍维持在高位。有观点认为,法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给予新能源车的补贴出现一定程度退坡,或将对车市产生不利影响,不过整体看欧洲各国补贴退坡幅度都在500欧元~2000欧元,退坡幅度相对较小,加之税收优惠减免,因此对新能源车市的影响整体较为温和。
华宝证券分析认为,假期叠加年初传统淡季冲击,1月欧洲车市销量季节性回调符合市场预期。年初作为车市传统淡季,销量一般处于较低水平,此外12月底的圣诞节叠加元旦,假期效应下欧洲车企和经销商仍处于放假中,因此欧洲主流国家的新能源车销量出现不同程度的环比下降。
美国市场方面,据Marklines发布的数据,受能源政策利好影响,1月,美国新能源车销量约为6.24万辆,同比增长75%,环比下滑19%,渗透率为6.2%,基本与上月持平。
其中,特斯拉当月在美国市场的销量为4.02万辆,同比提升62.6%,市场份额同比提升1.8个百分点。其他新能源品牌如极星销量为398辆,Rivian交付214辆,均与特斯拉表现存在较大差距。
华创证券分析认为,中欧新能源车补贴政策逐步消退,而美国相关政策则持续加码,推动美国市场腾飞在即。预计目前中国、欧洲市场均存在政策退坡对新能源车渗透率短期承压的影响,其中欧洲补贴政策力度较大,部分国家在今明年底政策退潮后可能迎来新能源汽车短期销量下滑,但长期而言碳排放政策的强化会是欧洲市场发展的主旋律。美国市场目前渗透率低,2021年为4.2%左右,具备较大发展空间,政策刺激叠加优质供给将有望驱动美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加速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