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界常会讨论的问题是:为什么当代的青年作家,很难重现余华、莫言、刘慈欣等前辈作家的销量奇迹?
青年作家的写作水平并不差,近年来也诞生过诸如双雪涛、班宇、林奕含、陈春成等销售成绩较好的例子,但严格来说,除了双雪涛和班宇的小说得到明星推荐和影视改编的加持,以及林奕含的作品因社会热点被关注到以外,大部分流行青年作家,其实都属于小范围热门,不像余华、莫言、刘慈欣,能够跨越老中青三代,获得家喻户晓的影响力。
明星易烊千玺曾在自己的Instagram上推荐过青年班宇的作品《冬泳》,此后该作品被广泛关注。/易烊千玺Instagram
或许我们自己听过陈春成、双雪涛,觉得他们已经很出名了,但一问起父母,或者问其他行业的人,他们就未必知道,可是一提起余华和莫言,大部分人显然都听说过。
横亘在青年作家面前的问题是,除非有一个重大公共事件的推动,否则当代青年作家很难靠作品本身来跨越圈层阻隔。
或许有人会说:“拿青年作家与成名作家比较,并不公平。”但《活着》写于1992年,那一年余华32岁;《红高粱》发表于1986年,那一年莫言31岁;焉论出名趁早的张爱玲,24岁就写出了《沉香屑·第一炉香》。他们都是在青年时期写出了成名作。有趣的是,上一个能激起各阶层讨论的青年作家,已经是萌芽一代出身的韩寒和郭敬明,现在他们都去拍电影了。
一、余华的销量神话有历史原因,今天无法复制
早在2020年,余华《活着》的单本销量就已经突破两千万册。他2021年出版的小说《文城》,首印五十万册已全部卖光。莫言的代表作《生死疲劳》,由读客策划、浙江文艺出版社推出新版,自发布后居于当当新书总榜第一、抖音上架两天销量破万。
出版界每年推出不少新人作家,但蓦然回首,年终榜单熟悉的名字还是余华、莫言、刘慈欣、张嘉佳,像林奕含和陈春成这样的青年作家能位居其中,已经是极为难得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