椅子,成为我再次探寻石龙中山路的关键物。
石龙中山路,东莞唯二的民国骑楼街,见证过石龙作为广东四大名镇的繁荣与变迁。既藏有老一辈石龙人的情怀故事,也是被无数年轻人打卡拍摄过的网红街区。
当我们第N+1次走入中山路,如何在看似熟悉的街道中,发现不寻常的事情?
人类学研究者杨雁清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她从小生长的北京胡同里,以“胡同里的沙发”为线索,收集摆放在不同位置的胡同沙发和沙发上的人。
通过观察沙发,杨雁清走进了不一样的胡同生活,了解街坊邻居的生活百态,她发现,原来人与人之间的联结也没想象中那么难。
一、修车凳
每一个在中山路守档口的人都有故事。他们中的很多人,走过巅峰和低谷,最后用最平凡的方式过日子,成为街道上的一个“普通街坊”。
在石龙电池厂对面,何师傅穿着红色运动外套坐在门口,边喝茶边刷短视频。他身旁摆了3辆电单车,地上零散地摆着修车零件,门前还种着一棵野生蕨。
在中山路生活了十几年,何师傅是这儿的电单车维修工。
铺子前,摆了三张不同高度的凳子,一张只有20公分,一张有50公分,还有他正在坐着有靠椅的那张,大约是70公分。
石龙没有共享单车的投放,对于生活在老城区的人来说,电单车成为出行的共识。
“修不同的单车部位就要坐不同的凳子,修轮胎要坐最矮的一张,修电池的话就坐高一点。”何师傅指给我看。
何师傅是石龙人,初中刚毕业就出来打工,想拿赚到的钱习一门技能。七八十年代,家家户户兴起电视机,有人电视机坏了,自然就需要修理,于是何师傅拿着打工的钱在职校学了半年的无线电,懂了些修电路的基础。
后来何师傅转投商界,开始自己做生意。“钱又赚过,肉又食过。从商真的很辛苦,生意亏本了那么多钱,就要想办法一点点赚、一点点还。”
何师傅没有专业地学过修电单车,他从前站在别的修车店门口“偷师”,结合无线电基础,慢慢上手。
提起过往的大起大落,何师傅叹了很多口气。他几乎很少、也不愿向来者讲述自己的“风光往事”,而是一直对我说:“人生起跌落差很大的,马死落地行。人总要往前看,哭也是一天,笑也是一天,做人脚踏实地,乐观点。”
这是何师傅身上的“认命感”。
附近居民骑着电单车找到何师傅,说轮胎有点问题。何师傅拿起最矮的那张板凳,坐在后轮胎旁,开始检查轮胎情况。
他拿起一些我叫不出名的工具,又是敲击又是嗞水,一顿操作之后,说:“轮胎无咩问题,应该喺唔够气了。”打完气,收费2元,两人互道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