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有两个文艺青年最爱的导演。
一个是絮絮叨叨的伍迪·艾伦(Woody Allen),还有一个就是大名鼎鼎的强迫症导演韦斯·安德森(Wes Anderson)。
前者被文青拿来阐述自己的浪漫哲学,后者是如今最流行的审美标准。
但凡谈及“对称构图”和“色彩搭配”的时候,许多人都会把韦斯·安德森和当年让他声名鹊起的《布达佩斯大饭店》牵出来溜溜,恨不得把自己家都装修成韦斯·安德森电影里的风格。
上个月,韦斯·安德森的新电影《法兰西特派》上线流媒体,卡司奢华,全是大咖:9个影帝4个影后,挤破头都要占个名额。在戛纳主竞赛单元首映后,获得了全场长达9分钟的掌声。
然而评价两极分化。豆瓣评分7.8分,IMDb7.4分——对于韦斯·安德森来说,这已经是他近年来最“差”的一次成绩了。
如果你带着《布达佩斯大饭店》的滤镜打开《法兰西特派》,那恐怕会大失所望,甚至还能睡着。至少豆瓣影评里有不少人在观影途中进入了香甜梦乡,坦白承认自己欣赏不来这部“外表华丽但内核干涩”的电影。
对于个人风格极其强烈的韦斯·安德森来说,他似乎不在乎观众吹捧他还是批评他,就像是一个随缘的餐厅老板,吃不惯他的趣味是你的事,做不做这道菜是他的事。就像王家卫也不会在乎你能不能理解他的台词。
这部《法兰西特派》,是否真的让大众对“审美封神”的韦斯·安德森彻底祛魅了?
这位被全世界追捧的“对称狂魔”,还能整出新活儿吗?
这部电影的差评,多半因为横亘在观众面前的第一道门坎:没有剧情。让你看两个小时世界上最漂亮的PPT,恐怕你也坐不住。
韦斯·安德森这次的电影试验疯狂且偏执:他要彻底“影像化”一本杂志。
这本杂志就叫做《法兰西特派》,原型是著名的《纽约客》。杂志拥有一位宅心仁厚的白发主编,他手下有几位极具个人特色的专栏作家。就连电影中的主编和作家们,也与《纽约客》的原型一一对应。
从翻开这本杂志的第一页开始,观众就开始了一场“视听阅读”。作为考究到极致的强迫症,韦斯·安德森甚至在电影里贴心地还原了杂志页码和纸质排版,试图让观众用眼睛去“摸”这本杂志。
法国版“编辑部的故事”,由四篇专栏构成,结构平行且风格迥异。导演希望和观众一起,不代入任何感情地去翻阅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