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泰安姚家坡村,在地图上很不起眼。它位于泰山脚下,距离市区二十几公里,从泰安高铁站出发约50分钟车程。
这些坐标放在一起,滴滴司机刘师傅对此的定位是,“这个村有点儿偏”。
驶进姚家坡村,必经一条南北通向的昌盛路。长约1公里的道路,两侧白色的二层小楼鳞次栉比。
刘师傅忍不住说了一句,“一看这村就有钱”。刘师傅所言非虚,在这个僻静的村落里,藏着“超亿产值”的财富经。
姚家坡村有个响亮的称号——“秋裤村”。前不久,新周刊记者走进了这个“秋裤村”。
纺织专业村,带动500多名外来人员就业
昌盛路两旁路灯上“亿元秋裤村”的宣传板、指路牌上的秋裤流行语——“干大事者,岂可一日无秋裤”“西出阳关不再有,劝君穿着秋裤走”……无一不透露着姚家坡村的网红气质。
路灯上的宣传板以及指示牌无一不透露着“秋裤村”的网红气质。/新周刊记者 摄
姚家坡村党支部书记石西军在接受采访时曾透露,现在,姚家坡村共有370户人家,其中有165户从事针织服装加工,平均每3家就有一家是做秋裤加工的。
“亿元秋裤村”说的便是,姚家坡村整年的秋裤销售额过亿。
据悉,姚家坡村一年生产大约5000万条秋裤,年产值可以达到1.6亿。每天上百吨的布料被这个村子消化。
全国每3条秋裤中,就有1条来自姚家坡村。不仅国内市场,姚家坡村生产的秋裤还出口越南、柬埔寨、利比亚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
据村民介绍,整个姚家坡村已形成了非常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将制作成衣的生产过程拆分得极为精细。例如,一户人家专门裁剪布料,再运到另一户人家缝制加工。同时,还有成规模的商户独立完成整条链路。
正因为完整且细分的产业环境,缝纫机、松紧带这类配套产业也在姚家坡村得到较好的发展。因村里机器太多,维修师傅一年能维修大约1500台缝纫机。
追溯姚家坡纺织业的历史,当地人的介绍浓缩成一句话大概是:20多年前,一户人家做秋裤赚钱了,从而带动全村发展,久而久之形成了现在的姚家坡村。
在更为专业的记载中,姚家坡做纺织业要追溯到42年前,手工业的发展则更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姚家坡村已经开始用纺车编织衣物,在那时便成为远近闻名的“织布窝”。随着技术不断发展,姚家坡村逐步引入马达缝纫机、锁边机,正式迈入机器化生产。
在初具规模之后,村子着手整合零散的家庭生产模式,计划建设大规模针织产业加工园和销售园,也就是如今的两个“大市场”,一个是“泰安市神山针织大市场”,一个是“针织服装原材料集散基地”,前者交易加工后的成衣成裤,后者用来批发原材料。
就这样,姚家坡村从传统手工业发展,逐步创建泰安纺织厂,形成了如今的“纺织专业村”。与此同时,还带动了附近村子一起从事纺织业工作。据官方统计,姚家坡村的纺织业共带动了500多位外来人口就业。
盛名之下,财富被过度渲染
与想象中的热闹场景不同的是,新周刊记者实地探访的昌盛路并没有人头攒动,甚至有些商户家门紧闭。只有门口张贴着的写有商户名字和电话的牌子,透露着“营业中”的信息。
每逢降温,“全国穿秋裤地图”便在微博上流传开来,这张地图上有一条秋裤分界线,分界线以北是需要穿秋裤的地区。等到气温降至最低时,除了广东、云南等省份外,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到了该穿秋裤的季节。
秋裤的销售旺季集中在秋天,对姚家坡村来说,最大的变化大概便是昌盛路的车流量,这时会多些运货和前来考察的老板们的车。一位村民笑着表示,“不像想象的那样(热闹),因为村民都在家里做”。靠近墙边,你能隐约听到纺织机器轰轰作响的声音。
新周刊记者探访当天,气温虽然降至零下,但已进入秋裤销售的淡季。一家商户已将生产转移到平角内裤上,但大部分的商户仍在有条不紊地生产秋裤。
盛名之下,烦恼也接踵而至。
针织大户李美因为家中有4个车间,40多位工人,每天最多生产3000多条秋裤,而被树为“秋裤村”的典型,经常接待媒体。
有次,她向媒体大倒苦水,认为自己财富被过度渲染,“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和朋友纷纷找来了。有质疑的,有借钱的”。
谈及具体收入,李美表示,“事实上,整个村子一年的产量究竟有多少,并没有人统计过”,而且其中利润微薄。
在新周刊记者的实地探访中也发现,不管是3人的家庭式小作坊,还是200多平方米的工厂,都说不出明确的每日产量,“生产多少卖多少”成了标准答案。
“基本在5元以内,是吗?”当新周刊记者进一步确定一条秋裤的批发价时,一位商户连忙摇头摆手,“不到,肯定不到”。新周刊记者了解到,大部分秋裤的批发价在3~4元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