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间,青年就业的变化到底有多大?

文章利用历年《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数据,对2011—2019年十年间16~34岁青年群体就业率及就业结构变动特征及趋势展开分析。

研究发现,青年就业群体规模缩减、就业人口占比略有下降,就业形势整体平稳,但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依然严峻。青年就业群体受教育程度大幅上升,青年就业形式以受雇为主,制造业依然是青年群体就业的主要行业。

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及升级,青年劳动力快速转移至第三产业。从事生产技术类岗位的青年就业人数明显下降,商业、服务类人员增幅较大。在互联网、金融业等技术密集型的高收入行业中青年就业人数快速增加。青年群体择业更注重追求自我价值实现,也更看重经济回报。

一、青年人口规模及就业率变动趋势

就业是经济的晴雨表,关乎民生之本。青年就业难的问题在全球各国普遍存在,在我国尤其突出。过去十年内伴随着中国经济转型、产业结构重构,我国青年群体的就业环境、就业观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就业政策也伴随时代变化不断调整。

本文旨在回顾过去十年青年群体就业特点及其变动趋势,从中探析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青年群体不同于以往的就业观念与行为的变化。

1. 青年群体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群体内部呈“老龄化”态势

不同机构或组织对青年的定义有所不同,国际劳工组织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15~24周岁的人定义为青年;我国共青团对青年年龄的界定标准为14~28周岁;国家统计局对青年的统计口径是15~34周岁,但在统计就业人口时则以16岁为起点。为了便于与国家宏观数据进行比较,本研究在遵循国家统计局青年界定标准的基础上,针对青年就业人口做适当调整,着重关注16~34周岁人群的就业状况。

某一时点青年人口数量的多寡取决于历史出生率水平,我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之后,人口出生率持续走低[1]。在数据上体现为自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起,青少年人口绝对数量及其在人群中的占比均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2020》数据测算,15~34岁群体在人群中的占比仅为26.8%,较之五普降低约8个百分点,与六普间也存在约5个百分点的差距。

在青年人口规模缩减的同时,人口出生率下降也导致了青年群体后备资源不足,由此致使群体内部呈现“老龄化”的态势,即低龄群体占比降低、中高龄群体增加的结构变化特点。15~34岁青年人群年龄分布结构已由2010年六普时的每五岁一组、各组四分的均衡分布,变为2019年“二二三三”的年龄分布结构。

2. 青年群体初职年龄延后,在所有年龄组中失业率最高

图1展现利用五普及六普数据计算的不同年龄人群劳动参与率水平,可以看到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化及职业教育的推广,青年群体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有所延后,26岁以下青年群体劳动参与率下降尤为明显。

2022010414510738

图2展现了两次普查间青年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尽管横向比较时,青年群体仍是所有年龄组中失业率最高群体且大幅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纵向比较后发现青年群体整体就业率在2000—2010年间有所改善,表现为各年龄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率的降低。其中,16~22岁年龄段人群失业率降低最为明显,年龄越低失业率降幅越大。

展示了2010—2019年(为行文方便,以下简称“过去十年”)16~34岁青年就业人口规模及其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过去十年中,我国就业人员规模呈现出稳中略有小幅下降的特点,而青年就业人员规模则基本呈现下降的趋势,青年就业人员在全国就业人员中的占比由2010年的35.5%下降至33.3%(青年就业人员占比根据《中国人口与就业统计年鉴》“表3-5全国按受教育程度、性别分的就业人员年龄构成”推算)

青年就业人口规模下降是由多方面原因共同叠加导致的。一方面,我们青年人口规模及就业人口规模都在缩减;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在提升青年人口素质的同时也会推迟青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年龄,从而减少青年就业人口供给。

比较后发现,青年就业人口占比下降幅度远低于青年人口占比下降幅度。与此同时,同期普通初中及以上级别学校在校生人数扩大规模仍是扩张的。换而言之,在青年群体经济活动人口大幅下降的背景下,就业人口占比仅出现小幅度下滑,整体表明过去十年中青年群体的就业情况有所改善,具体改善程度有待七普数据的论证。

本文由:8608 发布于帅仔网,转载请联系作者,并且注明出处:https://www.shuaizai.cn/1338.html

(1)
上一篇 2022年1月4日 下午10:49
下一篇 2022年1月4日 下午10:52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帅仔网:禁止锚文本、外链,违者拉黑,所有账号买二送一 【微信:Qzai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