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金扩容并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机构化”过程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协会从2004年开始披露A股投资者结构,最新数据披露至2016年(股灾后包括投资者结构、开户新增数量、证券结算金等市场信息陆续停止对外披露)。但我们仍可根据各协会数据反推得到近似结果。
这里采用华西证券的推算。数据上,显然不支持“机构化”的结论。2019年之后,实际上个人投资者和专业机构的持股占比并未显示出此消彼长的态势。
二、基金规模的增长:社会资金流入股票市场才是主因
基金规模扩张是一个事实,而个人和机构在流通股中持股比例变化不大也是一个事实。两个事实结合起来就能得到一个结论:基金扩张不是结构性的而是系统性的。社会资金流入通过份额和价格刺激基金规模扩张。
- 社会资金直接申购基金,份额提升。
- 社会资金涌入股票市场,持仓股票价格上涨。
但其中还有一个细节,社会资金对投资公募相较以前有更高的倾向。为什么这么说呢?
个人持仓和机构持仓同时增长才能保持两者比例恒定,但是其中,机构持仓中的结构是在变化的:公募比例提升,而保险、信托和其他机构的比例是在下降的。也就是说,公募增速>个人增速≈机构整体增速。所以说,社会资金对投资公募相较以前有更高的倾向。
结合这3年,结构化的行情下公募基金收益率更高,赚钱效应明显,这种现象也就顺理成章了。这或许也能理解为一种“机构化”现象,但和常规的理解“因为机构更专业、投资者变理性了的‘机构化’”可能在内涵上有一点偏差。